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我把中国民营企业家归成三类:第一代、第二代,第三代。

第一代民营企业家,他们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,靠着在市场中抢空间、拼胆大,是真正闯出来的一批。他们以从事传统行业为主,利用中国当年的政策制度空间迅速做大了。做事风格常是“老子说了算”,当然也有一些不规范的做事方式。

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现在面临很大的转型的困难。因为这类企业不擅长金融运作,也没有互联网支持,所以现在都面临很大的转型压力。但他们其实代表了整个社会上很大的引导力和引导方向。这些企业未来的走向会带动一批人。  

对于第一代企业家,我们希望投资他们:帮助他们增强金融运作方面的实力,帮助他们接受现在的新事物,帮助他们进行转型和代际交接。

第二批企业家则是一些70、80后的企业家,他们在产业转型的背景下成长,从事一些高新兴技术产业的价值创造。这批企业家我认为有几个特点,首先他们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市场化意识,懂得公司规范化运作的基础;对互联网有了解,也在做着向互联网端的延伸;同时他们又有开放的心态去学习新东西。

我觉得王朔书里面写的那些人就具有这代人的典型特征:表面上玩世不恭,实际内心充满热血,希望做些东西。70、80后的企业家大多有这种心境和情怀,比如韩寒。

我们希望跟这一代人成为长期合作的伙伴,帮助他们做资源的对接,帮助他们走得更快、更好。这是一批具有“偶像效应”的企业家,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能够影响很多粉丝。

我们现在也开始投一些第三代企业家,包括做一些天使项目,看到很多90后的企业家涌现出来。

不过,虽然90后们成长得很快,但社会的经济、政治资源还在第一代、第二代企业家手里,50、60、70占据得相对多一点,80后刚刚登上舞台。我们也在摸索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和90后的企业家们沟通,去理解和包容他们,以及把前几代人的一些经验分享给他们。

最近我们旗下的不等天使基金受邀参加全国互联网+创业大赛,我做了他们实践组两个月的组长,直接接触了上百个的90后创业项目,接下来也可能会投一两个。我的感受是,90后的创业者多讲“情怀”,他们年轻、眼界更宽、接受新事物更快,当然体力更好,拼起来的确有某种不可阻挡的竞争力。

如果说90后创业什么最重要,我倒觉得不是技术、能力或是人脉关系,毅力、以及平和的心态可能来得更重要。

 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关于创业的浮躁习气——创业浮夸风。比如前阵子网上炒得比较热的做“某某课程表”的90后创业者,我个人就不太认同他的做法。去年他在电视节目上说要分享1个亿给所有员工,今年上节目又说自己是开玩笑的,不认帐了。这就是对员工的不尊重了,也是种比较幼稚和不合理的行为。

年轻的企业家可以标新立异,但不能够排斥老一辈的观念,尤其不能抛弃做企业、做投资的一些本质伦理。

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•米德曾在1970年出版一本书叫《文化与承诺》,这本书把文化分成三种:前喻文化、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。什么概念?当一个社会发展缓慢的时候,比如说中国封建社会,徒弟跟着师傅学就好了,师傅让干嘛你就干嘛,一辈子就够用了,这是前喻文化——权威来自长辈;当社会进入了机械化、快速生产的阶段,前辈无法再成为学习的对象,你要向你的同辈(同学、师兄弟)去学习,这是并喻文化——向那些在新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学习;当社会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候,新兴的东西更新太快,年轻一代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,原来的那一套不管用了,你要去跟下辈去学习,这是后喻文化,也叫“文化反哺”。

我个人理解,前喻、并喻、后喻三种文化不排斥。做人做事的根本理念,忠孝仁义理智信,这些东西应是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,始终不能抛弃;同辈之间,大家相互合作、切磋技艺,也十分有必要;同时,也要向下辈学习新技术和新思想,因为未来一定是他们的,不学习就会被淘汰。

而对我们来讲,作为一家投资公司,我们接触的是老、中、青三代的企业家,每天都在和他们打交道。我们最大的优点就是取三代之所长,补三代之所短,和三代企业家共同成长。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彭震

彭震

2篇文章 8年前更新

70后知名投资人,现任创丰资本管理合伙人、东方汇富高级合伙人。曾主导和参与投资了华锐风电、我武生物、顺风光电、九派制药、泰坦科技、华气科技等多个成功项目,曾在2013年被上海市股权投资协会评为“最佳投资人”。彭震还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特聘导师、新沪商联合会副会长、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特邀顾问及投委会委员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2篇
  • 文章归档
2015年 2篇